素质教育拖累孩子的成绩?
想给孩子素质教育,但又担心成绩不够好,上不了好的学校,这样素质教育的优越性如何体现?
这是曾经在知乎上的热门讨论议题。
很多父母都有这样的困惑,其实本质上他们是把素质教育理解成【整天玩耍,少做作业,美其名曰“尊重孩子,发展天性”】。这,充其量只能称为“自由教育”。
从广义上说,素质教育本身也包含应试教育,能够从容“应试”,对孩子来说就是一种优秀素质,但这种从容无法从另一种极端教育——填鸭式教育中获取。
时下那种集中营式的闭关学习,过度填鸭式的刷题训练,让孩子陷入公式化应试习惯,非但无法做到从容,反而会让其在刷题中产生焦虑感。
那么,纵观市场上林立的培训机构、兴趣爱好班真的就能称为“素质教育”么?
素质教育就是单纯的兴趣学习?
唱歌、跳舞、弹琴、画画、下棋……这些培养孩子兴趣爱好,发掘内在潜能的学习通常被划分在“素质教育”范畴。
然而,“素质教育”的本质并不能单纯用教学内容来定义,即使是培养兴趣爱好的课外学校,也有可能因为教学目的以及方法的偏差变成一种填鸭式应试教育,比如象老师之前撰写的相关内容《儿童美术,我们不考级》。
判别某种教育方式是否属于“素质教育”,教育内容不是唯一的判别标准,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式才是真正的界别准则。而孩子真正的教育成效更不该用成绩排名衡量。
真正的教育成效不该用成绩衡量
让那些浸染在自由教育里的孩子回归填鸭式教育,他们就能够考上好的学校吗?
而那些考上好学校的学生,真的是因为受了刷题填鸭式教育才考上的么?
事实上,孩子不在成绩上显现的能力才是真正构成其成为一个优秀学习者的核心要素。而合理、有效地发展孩子的这些能力,才真正称得上有素质的教育。
单一的 “填鸭式教育”极易导致学生思维的模板化、标准化,长远来说,这更无益于学生将来毕业后的社会实践。一个人靠着各种刷题可以通过高考,进入大学。但如果缺乏那些在分数上看不见的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这些缺失也会在人生路上暴露无遗。
反之,有些人虽然不是名校毕业,但由于能力相当不错,也能在社会上找到好工作,在职场上大展身手,回归到他所应有的程度上去,这就是均值回归。
人生的路不是在20多岁大学毕业就走完,这仅仅是刚开始而已。
回归素质教育本质
回归素质教育本质,是培养多种才华和爱好?还是培养人格品行、处事及思考能力?
学习舞蹈,不一定是培养一位舞蹈家,但能在过程中通过形体、动作、眼神培养自信心和审美,通过动作的协调锻炼肢体灵活性、柔韧性,获得优美的体态。
学习绘画,未必将来就要从事美术工作,却能在学习中开发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学习音乐,除了让孩子获得弹奏器乐的技能,最重要的是通过学习音乐增强孩子对时间与空间的推理能力,甚至增强孩子的大脑的记忆功能。(注1)
”
目光长远的父母们不难发现,抛掉外在的功利,不做揠苗助长之事,尊重孩子自身的发育规律,通过系统而规范的“素质教育”体系因材施教,提升孩子对事物的综合应对能力,才是真正影响其一生的归因。
智慧教育教学体系
以艺术为载体,发掘艺术潜能,并开发情感、身体、思维、表达等各方面的潜能,使其相互渗透。全面提升认知、模仿、记忆、想象、创造等综合能力,促进青少年的情感、知识、技能等多方面发展。
注1:摘自豆瓣话题《少儿学习音乐的三大好处》